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_第1909章 石油困境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909章 石油困境 (第3/3页)

,钻头磨损会非常强烈,随着深度的增加,它随时都可能断裂在钻洞中。钻头一旦有了坏损还拔不出来,钻探队的所有努力都是前功尽弃。据我所知,我们最深的钻探深度刚刚突破六百米,也仅此而已了。”

    现在杨明志算是听明白了,李森科的意思是苏联当前的钻井行业,不具备太深的挖掘能力。

    李森科继续说:“您知道我们的巴库油田,在那里我们往往只要钻探一百米就能挖到石油,那个钻探六百米的记录就是在巴库创造的。当钻头被拉出来时当场就发生井喷,有工人甚至当场牺牲。”

    李森科的数据着实让杨明志吓了一跳,也令他想到了那些中东的产油国。

    那些到处是沙漠的国家,黄沙之下埋藏着数量惊人的黑金。那里有着世界上最佳的轻质原油,因为杂质最少,故而往往要7.2个标准桶才能够一吨重。在俄国,因为油品多发粘,即其中的杂质更多,往往6.8桶就有一吨重。

    更令人羡慕的是,那些地方被形容为,只要用力挥舞锄头,在抛出的坑里就会喷出原油。

    当然这是一种调侃性说法,实际上,那些地方确实只需要很浅的钻探即可挖出最好的石油,其开采成本仅是苏联的十分之一。

    其实大油田往往埋藏得更深,曾经被称呼为著名贫油国的中国,因为使用了新式钻头和新式钻探技术,在大庆地区,钻头足足钻了一千五百米,石油喷涌而出。那是一个大油田,以至于人们继续钻探七千米,在同一个位置发现了更深的一个大油田。

    这一情况也出现在西伯利亚地区,技术达不到,就是推测那里有石油,暂时也不能得到。

    李森科继续说:“我个人非常相信如果我们继续钻下去,是可以发现更多石油的。我们……唉……”

    李森科深深叹了一口气,他也立刻说明了自己叹气的原因。

    一切,都是源于当前的战局。

    李森科需要苏联的存在来保证自己的地位,增加农业上的产出则是保持个人地位的手段。

    今天的李森科非常高兴于得到了另一种增加农业产出的方法,就是这个方法归根结底,非常依赖石油工业。

    当前的苏联石油化工又是怎样一种场景呢?

    可以说,因为德军的攻势,毫不夸张的说,就是给予苏联石油化工的一记重拳。

    当前的十月中旬,曼施坦因麾下的一支山地步兵师已经打穿了苏军的高加索方面军于高加索山口的防线,战斗甚至发生在三千米多的冰川上,终究苏军的部分防线失守。

    德军那些由阿尔卑斯山的山民组成的部队,他们的山地作战经验很是丰富,不过受困于高加索地区的环境过于复杂,德军引以为傲的装甲部队几乎不能发挥效能,更令曼施坦因愤慨的,由于斯大林格勒久攻不下,其麾下的空军部队几乎都都调走。

    所以只有少数部队打穿了高加索山脉进入亚洲,他们能有多大作用呢?

    恐怕就是政治上的作用吧。

    德军在白雪皑皑的山顶升起了德国的旗帜,德国媒体夸张的将其形容为“帝国的伟大胜利”以及“征服亚洲的开始”。

    这番操作着实振奋了德国军民的士气,也给了苏联当头一棒。

    因为打穿了高加索山脉,德军的先头部队距离巴库油田就仅剩五百公里了。

    五百公里,它不是很遥远的距离么?

    不!如此距离已经给予苏联巨大的心理压力。

    早在德军开始蓝色方案时,巴库油田就开始战略转移了。尤其是当德军大有打穿山脉之势,油田开始减产。

    到了十月份,巴库油田已经被人为性关闭了三千座油井,即减少了其接近一半的产能。

    那么苏联为什么要这么做?即便德军已经达到高加索山脉,明明还有五百公里,为何就一定要检查呢?难道他们是畏惧德军?

    这一切都要说到八月份下旬,随着保卢斯的德军开始发起针对斯大林格勒城市的进攻,苏联的石油运输线开始遭遇致命的打击!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