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我是贾琏_第十一章 入学首日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一章 入学首日 (第1/3页)

    所谓友人聚会切磋文章学问的说法,就仅仅是个说法。

    贾珠等一干勋贵子弟走远了,这才抱手对诸位同窗道:“多谢!”

    性格内向的贾珠,此刻内心的郁闷在加剧,人跟人不能比,贾政是次子,继承爵位的资格就没了。从小贾珠受到的教育就是好好读书,光宗耀祖。两年前考中秀才的时候,贾珠可谓意气风发,对比贾琏那个不爱读书的性子,贾珠又足够多的心理优势。

    奈何世事无常,转眼之间两年过去了,贾琏突然开始读书了,而且开了个绝佳的头。

    青云书院啊,很多人还没开始考就畏惧了,当年贾珠是想考的,奈何贾政和王夫人拦着,反正家有荫国子监读书的名额。

    两年前的贾珠,承载着贾府这一代所有荣光,现在有人与贾珠竞争了,且来势汹汹的。

    之前私下里议论贾琏的话语,现在都成了笑柄!

    贾珠太难受了!

    回到家中,贾政未归,贾珠问候过贾母和王夫人后,与李纨一道回自己的院子。

    聪慧的李纨知道丈夫的心思,开口劝慰:“夫君学问精进,来年乡试必高中。”

    贾珠答非所问:“青云书院每个学期入学者的卷子都会印发售卖,到时候买一份。”

    李纨……,这是还没走出来啊,你一个秀才跟一个白身计较什么?

    这心性也太柔弱了一些!贾琏知道了会比较通俗的讲,自视甚高,心理承受能力太差。

    李纨心内暗念,乡试之后,次年春闺(会试、貢试),一切顺利的话,明年夫君就是进士了。对于贾珠读书的能力,李纨还是有信心的。毕竟十四岁能中秀才嘛,在家里也挺努力的。只是有一个问题,李纨没有仔细想过,贾珠能中秀才,真是他学问出色么?

    小夫妻之间的事情,贾琏这边自然是不知道的,知道也无所谓。且不说贾珠是个福薄短寿二十岁就没了,今年的乡试可以确定贾珠不中。

    有个问题很多人都忽视了,科举考试真的是考才学么?明朝的江南四大才子,去掉凑数的周文斌,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在科举的路上都不顺利。

    有了功名是要做官的,要受国家制度的束缚,科举考试也一样,八股文也是受束缚的文体。有个说法,八股就是想看看一个人在有限制的情况下,将自身的能力发挥出来。科举选拔出来的是合适做官的人才。当然这种说法是一家之言,可以肯定的是,明代一来的科举考试,因为考试范围的限制,总体来说是想对公平的。

    贾琏出在这个时空,本朝太祖制定的科举规则内,多了一个算经考试,并制定了独特格式。这大概就是前辈穿越者深思熟虑之后,对于这个时代潜移默化的一种手段吧。

    这一点,考试的时候贾琏就注意到了,别的考试都是从右往左竖着写,唯独算经的考试,从左往右的横着写。阿拉伯数字,拉丁字母,算式符号,这些东西的引入,极大的方便了计算。可能是太祖在位的时间不够长,又或者是有其他因素,太祖给这个世界留下的改变不多。

    在贾琏看来,算经考试留下的影响可谓深远。一个现代人都知道的常识,数学不好的人,往往都没啥逻辑。数学的重要性,对于个体的综合素质造成的影响,生活中大概是感觉不到的,觉得数学应用没啥发挥余地,实际上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数学。

    只不过太祖在面对质疑的时候,给出的回答是“为官不通数,比为小吏所欺。”

    这里的“欺”,应该指的是欺骗,架空之类的。

    古代的官员最重要的政务就是收税,收税离不开数学,很多官员都会聘请师爷,一旦师爷与乡绅、胥吏勾结,欺上瞒下,架空一个不通政务的官员很轻松。

    二月初五,早早的桂香就起来了,张罗丫鬟们忙碌起来,接着伺候贾琏起来。

    管事的也早早来到门口候着,今天是贾琏上学的第一天,必须把小祖宗伺候好咯。

    看榜时没安排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