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大唐:开国_第二章 李唐建国(3)李渊称帝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章 李唐建国(3)李渊称帝 (第1/6页)

    所谓“时势造英雄”,在遍地狼烟,群雄并起的隋末乱世,李渊父子抓住机遇,在隋末群雄中脱颖而出。机会往往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而李渊父子正是这样的人。他们不仅有这样的实力、能力,更具备少有的运气。

    从晋阳起兵,李家父子以三万义军,横扫关中,入主长安,到西抗薛举、十万唐军东征洛阳,稳定长安局势。李家父子凭借他们过人的胆略、卓绝的能力,以及强悍的实力,在乱世中异军突起,逐渐成为一股改变天下大势的重要力量。

    可以这样说,是历史选择了李渊,选择了李家父子。他们注定要肩负起平定天下,终结乱世的责任,注定要开创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帝国。一个崭新的强盛帝国,即将傲立于中国东方。

    在李渊建立大唐王朝,正式取代隋朝统治的过程中,到底经历了哪些耐人寻味的故事?这其中,又发生了怎样的风云际会?大唐王朝,为什么能够最后傲视群雄,犹如一轮旭日,冉冉升起?

    李渊称帝建国,已然是大势所趋的事情了,隋朝覆灭也已经是历史的必然。要想了解大唐建国的历程,首先,就要了解江都兵变之后的天下大势,以及整个隋末乱世中的国家政治格局。

    义宁二年(618年)三月,江都兵变,一代枭雄隋炀帝杨广,被叛军首领宇文化及弑杀,在扬州死于非命。随着隋炀帝的遇难,天下大势立刻发生了骤然巨变,打破了原来的群雄割据的格局。

    隋炀帝活着的时候,虽然各地烽烟四起,群雄逐鹿,不少称公称王,譬如,李密自称“魏公”,李渊进位唐王。但是,自始至终,却很少有人称帝,薛举父子那样的军事实力派,只是个别现象。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隋炀帝还健在,隋朝还没有正式灭亡。即使所有人都知道,隋王朝这个时候已经大势已去,名存实亡,但还是没有人第一个敢打破这种僵局。毕竟,隋炀帝还是名义上的天下正统。谁如果公然弑杀隋炀帝,那就是彻头彻尾的颠覆隋朝统治,将会成为天下群雄的公敌。

    可是,隋炀帝一死,情况马上发生了变化。此时的天下,用四个字来形容:群龙无首。隋炀帝活着的时候,这些乱世群雄都有所顾忌;不过,隋炀帝现在死了,这种顾忌就不复存在。因此,在隋炀帝死后,各地群雄纷纷称王称帝,这个数量,犹如黄河决堤一样,井喷式的不断增长。

    那么,当时都有哪些人在隋炀帝死后,先后自立称帝呢?义宁二年(618年)四月,隋炀帝遇害后仅一个月,西梁皇室后裔,雄踞江南的梁王萧铣,即皇帝位,设置百官,不久迁都江陵,复兴萧梁政权。

    不仅是四方群雄纷纷称王称帝,当时,光是打着隋朝旗号的皇帝,就出现了三个。这三个皇帝分别是,被叛臣宇文化及立为皇帝的秦王杨浩、被李渊立为傀儡皇帝的代王杨侑、被王世充立为皇帝的越王杨侗。

    秦王杨浩是隋炀帝的侄子,他是隋炀帝的三弟秦王杨俊的长子。江都兵变,隋炀帝遇难后,宇文化及对隋朝的宗室、重臣大开杀戒,基本上,所有的隋朝宗室,被屠杀殆尽。只有秦王杨浩幸免于难,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唯秦王浩素与智及往来,且以计全之”。因为,秦王杨浩与宇文智及的关系不错,所以,宇文化及在大杀隋朝宗室的时候,杨浩才保住了一命。

    江都兵变后,宇文化及便拥立秦王杨浩为帝,自称大丞相,总领百揆,把持朝政大权。实际上,皇帝杨浩就是宇文化及操纵的傀儡。而宇文化及、宇文智及兄弟则独揽朝政,完全架空了皇帝杨浩。

    至于代王杨侑,就不用多说了。隋炀帝三下江都之前,命代王杨侑、越王杨侗两个孙子,分别留守长安、洛阳。大业十三年(617年)十一月,李渊攻克长安。同月,留守长安的代王杨侑,被李渊扶持为帝,成为了李渊所操控的傀儡皇帝。所以,代王杨侑在隋炀帝活着的时候,就已经被立为皇帝。

    再来看隋炀帝死后,打着隋朝旗号的第三个皇帝——越王杨侗。越王杨侗和代王杨侑,以及在江都兵变中,被宇文化及杀害的燕王杨倓,他们三个,都是隋炀帝早逝的嫡长子,元德太子杨昭的儿子。

    隋炀帝三下江都前,让越王杨侗留守东都洛阳。杨侗留守洛阳期间,主要就是和围攻洛阳的瓦岗军领袖李密作战。其实,杨侗与李密作战,主要还是依赖于洛阳军队的实际掌控者——王世充。

    江都兵变后,隋炀帝的死讯从江都传到中原。五月,隋炀帝遇难的消息,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