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大唐:开国_第二章 李唐建国(1)初入长安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章 李唐建国(1)初入长安 (第1/9页)

    大业十三年(617年)十一月初九,经历了将近半年的浴血奋战,李渊终于攻克长安,入主关中。说起来,李家父子的入主关中之路,走的是当真的不容易,称得上是筚路蓝缕,一步一个脚印。

    当初,李渊晋阳起兵的时候,他手上的家底仅有区区三万义军。然而,经过将近半年的血战、扩充军队,一路从山西杀入关中。等到李渊率军挺进关中,兵临长安城下之时,那时的他,已是拥兵二十万,兵强马壮,直至最终,攻克长安。可以说,李家父子入主关中的历程,那就是一段逆袭的传奇。当然,在这其中,不排除李家父子个人超群的能力,更有几分的幸运与时运。

    现在,李渊进入长安,成为了长安城的主人。李渊如今占据着河东、关中的广大地区,这时的李渊,已经不是隋王朝的一方封疆大吏了,而是隋末乱世群雄中举足轻重的一位关键人物。

    可是,占据关中,并不代表李渊取得了最终的胜利。相反,攻克长安,仅仅是李渊帝业的开端,大唐开国大业的一个起点。当时,李渊在入主长安后,所面临的问题千头万绪。那么,李渊是如何一个个处理这些复杂的问题呢?他又是如何为即将到来的大唐王朝,铺平道路呢?

    而李渊最终又是如何正式取代隋王朝,开创大唐基业,成为大唐王朝的开国之君——唐高祖。在隋亡唐兴的历史重要关头,这其中到底发生了哪些鲜为人知的风云际会?为什么大唐最后能够傲视群雄,一统天下?

    大业十三年(617年)十一月初,李渊率领二十余万义军,攻入长安。一时间,关中易主,十三朝古都,城头变幻大王旗。然而,初入长安的李渊父子,却面临着着种种复杂的问题。这些问题一旦处理不好,李渊在长安关中是站不住脚的,很有可能会让将近半年的一切努力,都付之东流。

    当时的李渊父子,究竟面临着怎样复杂的问题呢?简单地来说,李渊在内部所面临的是政治问题,而外部面临的则是军事问题。对待政治问题,需要的是安抚;而对待军事问题,则需要的是征伐。

    首先,先来看内部的政治问题。

    李渊面临着怎样的政治问题?当时,长安城内人心惶惶,风声鹤唳。几乎所有人,都对李渊集团持观望态度。因此,如何安抚长安关中地区的百姓,如何安置隋朝在长安的宗室、百官,如何对待代王杨侑,成为了摆在李渊面前的重中之重。对于李渊来说,这些问题,是必须解决,而且又不能不解决的问题。

    其次,再来看外部的军事问题。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群雄割据。尤其是大业九年(613年),杨玄感兵变之后,隋末农民起义的规模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当时,农民起义军的兵锋,东起山东,西达宁夏,北至河北,南到江淮,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

    时所在盗起,……各聚众攻剽,多者十馀万,少者数万人,山东苦之。天下承平日久,人不习兵,郡县吏每与贼战,望风沮败。

    正是在农民起义的大背景之下,才奠定了隋末群雄的基本格局。到了隋朝末年,全国的割据势力数不胜数,这就是评书演义中通常所说的“十八路反王”、“六十四路烟尘”。就以几个著名的割据势力为例。

    当时,瓦岗军领袖李密坐拥三十万瓦岗军,占据河南中原大片领地;陇西薛举、薛仁杲父子,称霸陇西;河西李轨攻夺凉州,占领河西五郡;窦建德率领河北起义军,称雄河北;定杨可汗刘武周,盘踞山西;萧铣、杜伏威纵横江淮……

    在这样的情况下,初入关中的李渊,他所面临的局面是,内部人心不安,局势动荡;外部群雄势力,虎视眈眈。所以,李渊所要做的是,对内稳定长安关中的政治局面,巩固河东、关中局势;对外则要随时应对其他割据势力的发难,打破各地实力派对于关中的觊觎。从这一点来看,李渊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任务一点都不轻松。

    关键是,李渊究竟该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既然要解决问题,那也要一个一个解决,不能操之过急。于是,李渊定下了“先内后外”的原则,先稳定好内部的政治局面,再应对来自外部群雄的发难。

    李渊稳定内部的第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安抚百姓。

    从李渊一路入主关中的作战,可以看出,李渊一贯秉持着秋毫无犯的作战、行军原则。因此,李渊义军一路向关中进军,军纪严明,几乎从来没有出现过掳掠、抢劫的扰民事件,更不要说是滥杀无辜了。

    所以,在当时许多人眼中,李家父子所率领的义军,是一支当之无愧的仁义之师。正是因为李家父子的仁义之举,在他们挺进关中之时,关中各地的李氏宗亲、豪强势力,纷纷起兵响应李渊。

    在攻克长安之后,李渊依旧奉行他一贯的行军原则:秋毫不犯。《资治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