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唐锦绣房俊境界_第一百三十四章 卖炭翁(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三十四章 卖炭翁(下) (第1/1页)

book chapter list

      .show-app2{width:100%;clear:both;display:block;margin:0  0  10px  0;border-radius:  3px  3px;border:1px  solid  #f2f2f2;}  .show-app2-content{float:left;width:70%;background:#dff0d9;font-size:14px;padding:10px  0px;color:#3d783f;border-radius:  3px  0  0  3px;line-height:  22px;}  .show-app2-content  .show-app2-cover{float:left;margin:0px  10px;height:40px;width:40px;}  .show-app2-content  .show-app2-detail{float:left;}  .show-app2-content  .show-app2-detail  p{margin:  0;}  @media  (max-width:  768px){.show-app2-content  .show-app2-detail  .show-pc{display:  none;}}  .show-app2-content  img{width:36px;height:36px;border-radius:50%;}  .show-app2-button{background:#44a048;border-radius:0  3px  3px  0;float:left;width:30%;text-align:center;padding:10px  0px;color:#fefefe;font-size:14px;position:  relative;line-height:  22px;}  .show-app2-button:after{content:"";width:8px;height:8px;border-radius:50%;background:#ff6666;position:absolute;top:3px;right:3px;}              唐初的时候,科举尚未形成定制,官员的出仕大多数还是依靠推荐、征辟,世家大族掌握着大量的重要职位。    ≈
    但是千万不要以为这种官员的选拔体制选上来的官员都是不学无术、尸位素餐的二世祖,相比于普通百姓,无论学识还是素质上,这些世家豪族的后代都更为优秀。
    在这个信息、交通、以及印刷技术极其落后的时代,教育资源是严重失衡的。世家大族依靠着人脉、财富、学识,堆积起庞大的教育体系,对下一代进行精英教育。而寻常百姓人家生计尚且艰难,即无余财、也无精力去学习知识。
    此消彼长之下,世家豪族自是一代比一代优秀。
    在场的外地官员,都算得上是饱学之士,即便再不学无术,自幼生长在学识的氛围之下,也不是山野村夫可以相比。
    作诗或许作不出来,但是鉴赏能力绝对是有的。
    房俊这诗一出,才思敏捷者自是瞬间便领会此诗的精髓,以及房俊背后的意图,思维迟钝一点的,稍一思索,也是领会。
    如何让一个人的名字流传千古?
    最直接的办法有两个,一是干一件轰轰烈烈天下侧目的大事,不需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起码也得震动一时;另一个,便是将这个人的名字写入书籍,与文章不朽……
    显然,房俊作的就是后者。
    这个时代,还不是唐诗绚烂名作迭出的时代,经历了隋末的动荡,社会刚刚稳定,文学同财富一样,尚需缓缓的累积。
    是以,房俊的这《卖炭翁》让众人心头一震!
    文字固然浅显直白,没有华丽的词汇堆砌出绚烂的效果,但平淡中却蕴含着灵动的韵律,而且言之有物、骨肉丰满!
    开篇四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
    “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而“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生动的刻画出卖炭老翁的肖像,写出了劳动的艰辛,简直绝了!
    “南山中”点出劳动场所,“南山”是哪里?自是“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的终南山,那里豺狼出没,荒无人烟。在这样的环境里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好容易烧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渗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